教学培训

参观红旗渠有感—杨秋兰
2016-11-10 红旗渠干部学院 2075

我有幸跟随信息中心党支部来到位于河南省西北边界的林州市,参观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人工开凿的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
  八十年代出生的我,虽然出身于农村,从事过农业体力劳动,但是生活水平已经远远好于六、七十年代,基本上是不愁吃不愁穿的。在参加此次支部活动之前,我曾听说过红旗渠的修建非常困难,是当地村民在艰苦的条件下修成的大型水利工程。但是对于修建红旗渠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也想象不到修建红旗渠的艰难程度,对于红旗渠精神的精髓缺少切实的体会。
  当我们乘车向红旗渠进发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巍峨耸立,蜿蜒曲折的双向环山公路像一条看不到首尾的白色丝带,静卧于群山峻岭之间,引导着山外人不断找寻和探索群山之中的神秘,也将山里人对外界的好奇和向往变成了现实。我们的车子顺着弯道不停的扭转,坐在车中感觉左摇右晃得厉害,让人联想到山里人生活的不便,以及开山修路时的艰辛。
  如今的红旗渠已经成为教育学习、游览观光的基地。我们跟随导游,登上了一直向往亲眼看到的红旗渠石墙,顿时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庄严的神秘感涌上心头。石渠依山势蜿蜒于太行山腰,头上是陡峭的石崖,渠外侧是高高的山坡,渠内流淌着红旗渠引来的幸福水。脚下石板上数十年前刻下的村名和打磨的图案,渠上名人提字的碑刻,山崖上的领导人和名人留下的赞词,山岩下数十年前修渠工人睡过的草席等等,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教育着每一个人。
  一九六零年,是整个中国的痛——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刻。三年灾害究竟夺走多少条性命,至今没有确切的数字,但肯定以千万计。就是说因为饥饿,每个县至少痛失上万条生命。就在这个时候,规模空前、声势浩大、被后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正式开工。是什么迫使林州人民不畏艰难、苦苦坚持十年修建这一浩大的给水工程呢?下面的故事,可以部分说明当时修渠的迫切动机。
  相传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梦寐以求的上天恩赐。在林县,到数里乃至数十里外取水,是农家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当车拉、肩挑、马驮的取水队伍,浩浩荡荡往返于农家和水源之间的时候,没有人感到惊讶,林县人早已熟悉了这样的场景。为一担水,有的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历史上,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发生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严重的甚至出现两军对阵、开战的情形。
  其中,林虑峰下为水丧命的新媳妇的故事,震撼了我的心。据说,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一个姓桑的老汉一大早去几十里外的村庄挑水。由于挑水的人太多,路又太远,黑了天还没回家。刚过门的儿媳在半路上接老汉,天黑路陡,她接过水桶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了一跤,两桶水全洒了。新媳妇十分羞愧,她觉得太对不起年迈的公公,当天夜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早上,桑老汉掩埋了儿媳的尸体,含着热泪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带上全家老小向山西逃荒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留下来的林县人依旧把不绝如缕的希望寄予幽深的井底,他们在漫长的山路上挣扎着,在吝啬的河床里寻觅着,讨回一捧救命的黄汤浊水,润一润冒火的咽喉。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直到共和国的太阳照彻云天,直到太行深处炸响开山的炮声,中国共产党才给祖祖辈辈干渴的林县人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面对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的恶劣自然条件,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带领林县人民,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旗渠”。
  建设红旗渠时,全民总动员,年轻的姑娘们也不示弱,她们抛开陈旧的女人不能搞建设的思想,拿起铁锤上山打钎,凿山挖渠,手磨烂了也依然坚持。她们以少有的耐力和柔弱之躯,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她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让太行山上最坚硬的岩石也不得不低下头来。红旗渠工地上的姑娘们以她们的所作所为赢得了“铁姑娘”的称号。“铁姑娘”这三个字既是荣誉,但更是勇气和担当。她们的付出是巨大的,让人心痛!
  提起红旗渠,不能不说青年洞。红旗渠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必须凿通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这使得青年洞成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
  青年洞是红旗渠咽喉工程,于1960年2月开始动工,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背着领导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等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8米,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青年洞”,洞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虎口崖位于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内,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被开渫炮震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渠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但这些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不少年轻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0年里,一共有81人倒在了工地上,他们多数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说起他们,难免令人心情沉痛和惋惜。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吴祖太的母亲病故时,他仍然在工地上。他身怀六甲的妻子,在料理老人的后事之后,因舍己救人牺牲。没过多久,王家庄隧洞工程发生塌方,这位当时少见的水利学校毕业生又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他的尸骨也与太行山永存。
  死去的人长眠于此,活着的人仍然不畏生死,继续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挥洒热血,谱写青春的丽歌。“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年红旗渠青年人的豪迈与乐观,深深感染了我。我们站在红旗渠之上,站在“青年洞”畔,看着红旗渠从深山峡谷蜿蜒盘绕而来,在悬崖峭壁腰间缠绵而去,宛如千锤百炼的“绕指柔”,载波静卧于万壑丛中,宏伟而壮丽,不愧是石破天惊、世间少有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的修筑,孕育了十万精明强干的建筑工匠,工匠们带着自己的技艺离开热土,走出太行。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精神打出了信誉和名声。工匠们又用血与汗的收获,重新回赠给养育自己的太行山、红旗渠,办工厂,建企业,使林县成为全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红旗渠又一次响彻河南,响彻全中国。
  一千五百多公里长的红旗渠已是一个横亘太行山脉、横亘中华民族史册的山碑,她串起的当然也就不仅仅是满足嗷嗷待哺土地后的茁壮与渴盼生命之水眼神里洋溢出的舒朗,而是中国文化骨子里中华民族典藏的精神异彩。
  在红旗渠参观学习过程中,我的心情一度沉重,不断地被那些年轻的生命和感人事迹所震撼,这使我愈加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在“青年洞”畔,我们在党旗下宣誓,立下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誓言。我暗下决心,要深刻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结合本职工作,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我还深深的体会到精神的力量对于建设未来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让我们沐浴春风,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但是我们不应忘本,不能忘记支撑这一切的精神底蕴。我们应该看清当前的形势,保持警惕,居安思危,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将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州人民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而且把它们与无产阶级世界观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蕴含和包容历史与时代诸多优秀文化基因的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深化,而它的形成,又使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提升。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启示我们:一方面,要珍惜民族精神的历史内容,善于应用历史的经验和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民族,广吸博纳,注重创造和培育新的精神财富。唯有实现民族精神传统与现实的统一,才能引导我们的民族更加迅速、稳健地走向未来,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
  第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都必须坚持党的优良作风和品格,并使之发扬光大。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红旗渠的修建,是当年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的一个典范。
  第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条件下,是否还需要弘扬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否还需要完善的道德理性和高尚的道德理想?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经济活动只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除此之外,人类还有政治、文化等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等只是经济领域的行为目标,不能泛化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原则与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并不矛盾,因为后者也是一个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通过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提倡大局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既讲价值规律,又讲无私奉献,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理想来匡正市场经济以利益作为驱动所产生的弊端,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能力。
  第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任何小富即安、小进即止的思想,任何平庸懒惰、固步自封的表现,都是没有出息和极端有害的。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必将在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第五,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铭记两个务必,端正党风、政风。
  “两个务必”凝聚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示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其中蕴含着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自满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情绪,党的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甚至会遭受挫折。二是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与“两个务必”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都应当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成事之基、立身之魂,并且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永远保持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反对那种追求物质享受而精神颓废、丧失理想信念的腐朽生活方式,反对那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腐败堕落行为。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就有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就能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干事创业,就能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当前,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更需要积极倡导、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红旗渠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掘和运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红旗渠精神不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红旗渠精神世代相传。

合作办班:

0372-6186602
0372-6186620

办 公 室:

0372-6186601

传  真:

0372-6186611

邮  箱:

hqqgbxyjwb@163.com

网  址:

www.hqqgbxy.com

学院地址:

河南省林州市学院路1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24 红旗渠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工信部ICP备案:豫ICP备150289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