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科研

红旗渠精神口述史 | 杨贵:红旗渠建设的回顾(一)
2024-05-25 红旗渠干部学院 1366
微信图片_20240524183238.jpg

人物简介

杨贵,1928年5月生,2018年4月去世,河南省卫辉市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汤阴县委宣传部部长,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红旗渠总指挥部政委,林县革委会主任,洛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河南省委常委、省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等职。





微信图片_20240524195330.png

访谈节选

为什么要在三年困难时期修建
红旗渠(开始时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回顾这十年建渠历史,可谓是困难重重。林县人民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创造的经验也很丰富,取得的成就更是为世人所瞩目。红旗渠的建成,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红旗渠为什么要在三年困难[1]时期动工修建呢?这是由于林县人民盼水心切、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愿望强烈,同时也是尽快使林县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必然选择。
来林县工作之前,我担任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我曾带领工作组到林县帮助工作,作过缺水问题的调查研究。1954年四五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后,我就全县山区建设的问题作了多次调查。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缺水是导致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林县解放后,全县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了新社会的主人,因而迫切要求在经济上也能够翻身。但是,缺水仍像过去的“三座大山”一样,压得他们连气都喘不过来,还怎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红旗渠.jpg

▲悬崖峭壁上的红旗渠

人没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缺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当时,全县的90多万亩耕地中,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他耕地全是靠天收获:小旱薄收,大旱绝收,种麦面积很小且亩产仅有七八十斤,秋粮亩产也不过百把斤。因此,群众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2]的贫苦生活。

远道取水.jpg

▲远道取水

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村群众要跑5-10里才能取到水,还有的要跑更远的路程。一个区3万至5万人,只有3至5眼活水井。东姚方圆几十里,靠的就是东姚村的南大井及合顺厂、白象井等村的几眼活水井。茶店附近靠的是茶店、辛店等村的活水井。一到干旱年头,井旁的人和水桶就会排成长队,人们从早等到晚,每天只能挑上一担水。石头砌成的井口,因长年累月被麻绳摩擦而出现一道道深沟。为了取水,群众之间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甚至伤人亡命事件。全县每年因远道取水而导致的误工约300万个。

没油吃日子能过
没水吃一天都不行
当时,在林县群众中流传着“吃水如吃油”的俗话。有人说这话过分,我说:没油吃日子能过,没水吃一天都不行。有一首民谣更是令人心酸:
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荒旱碑.jpg

▲河顺镇塔子驼村塔珠山旱灾碑

合涧小寨的荒年碑,记述了清光绪三年(1877年)闹旱灾的悲惨情景。碑文曰:
……回忆凶年,不觉心惨。同受灾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怜……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约十分有七矣……
据《林县志》记载,从明初到民国九年(1920年)的500多年间,全县发生严重旱灾20多次,出现人吃人现象的有5次。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了林县人民千百年来因缺水而遭受的深重灾难。
民国初年的一个除夕,任村区桑耳庄村桑林茂去离村7里的黄崖泉担水,等了一天才挑回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到村边迎接,不小心把一担水倾了个精光。儿媳妇羞愧难当,当即回屋悬梁自尽了。
采桑狐王洞村王老二的媳妇洗衣服用水多了点儿,婆婆说了她几句,她一气之下竟上了吊。后来,王老二含悲将家搬到有水的桃园村,从此狐王洞村就没有了王姓人家。

1942年,旱灾非常严重,夏、秋两季都没收成,加上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军大肆抢掠,广大群众只得以树叶、树皮、草根充饥,后来竟然吃起白甘土[3]。这一年,全县外出逃荒者达1万多户,饿死1650多人。

旱井渠水.jpg

▲缺水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原康西南山(区)的村民,一到旱年就携儿带女,去淅河畔的头道河村就水居住。因为缺水,很多山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
同样是因为缺水,任村区牛岭山村的闺女都嫁到了山下,但山下村庄的闺女却不愿嫁到山上。当时, 该村40岁以下的光棍汉就有30多个。
因此,长期以来,林县人民养成惜水如命的习惯。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手、洗脸、洗衣服,多数人只在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才洗手、洗脸。初到林县时,群众不洗脸,我们下乡时总得洗洗脸,洗了以后人家再三要求,水可不要泼了。咱们平常洗脸的话,洗了以后要泼了它,他说不要泼,为啥不要泼呢?人家还要再用一用,再用它饮牲口。下乡时,我们亲眼看到,不少村庄的群众赶着驮着带盖大水桶的毛驴,跑十几里路取水,赶驴的人还要挑一担水。
为了得到老天的恩赐,山区群众就省吃俭用,捐资修建龙王庙,烧香叩头,祈天求神降雨。但结果是,想水盼水几千年,过了一朝又一代,干旱缺水仍像一把刀架在林县人民的脖子上。
冒点风险也要干引漳入林工程

在调查研究时,我曾一一察看了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水利设施。当时,合涧乡还保留着一条明代修建的小型水渠。该渠系明代万历年间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所修,只有1尺宽,将泉水从洪山寺引到山外,解决了18个村庄群众的吃水问题。村民们称该渠为谢公渠,还为他建了谢公祠,把他的事迹载人历代林县县志。我在县委会议上讲述了县志有关这条渠的记载后,大家很受启发,都说:“在那样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还能办点儿造福于民的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想,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

要街.jpg

▲修建要街水库
县委成员大多数是林县人,都遭遇过缺水带来的苦难,所以大家对解决林县干旱缺水有着一致的意见。于是,我们组织群众先后修建了淇南渠、淇北渠、英雄渠和南谷洞、要街、弓上三座水库等工程。但是,一遇长时间的干旱,上述渠道、水库就会干涸,缺水问题仍无法解决。

在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的情况下,只好走出县境,引漳河之水。然而,从县境之外引水的困难无疑是很大的,加之当时我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国际上又受到敌对势力封锁,情况就更加严峻。是等条件好了再修渠引水,还是迎难而上创造条件劈山引水,这是摆在县委一班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弓上.jpg

▲修建弓上水库

经过反复讨论并深人基层同群众座谈,县委班子成员统一了认识。大家说:“战争年代,我们为争取解放置生命于不顾;和平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也应该只争朝夕,不考虑个人安危。早一日动工,早一天引水,就能早得利,得大利。”同时,我们还认真分析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利条件:1.人民群众有引水的强烈愿望,这样做符合民意;2.组织群众引水,改变林县的贫困面貌,符合党中央的指示精神;3.建国前后,特别是合作化以来兴建的大大小小水利工程,为打好这场引水仗提供了经验;4.林县人民勤俭办社,经济上的积累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保障;5.党的正确领导,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是取得引漳入林工程胜利的根本保证。大家一致认为,目前的关键是县委一班人敢不敢率领群众出征。

我当时曾想:从实际出发搞水利,符合党的政策;创造性地搞建设,符合党和毛泽东主席的一贯教导。等上级表态,单靠上级物质上的支持,不考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困难,那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县委绝大多数同志也是这样想的,我们就决定办引漳入林工程。大家共同抱着一个决心,冒点风险也要干引漳入林工程,只要引来了水,就不怕有人说三道四。在林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要首先做好“水”字这篇大文章,打一场彻底摆脱缺水、逃水荒、不能生存的翻身仗,从兴水斗争中,寻找加快山区建设的新途径。

注释

[1]三年困难:又指三年经济困难,即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 的错误,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秩序混乱,浪费严重,再加上从1959年起中国连续三年遭受较大的自然灾害,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失衡: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为了渡过难关,国家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全国人民也同心同德节衣缩食,共赴时艰。国家和社会仍然保持了基本稳定。
[2]糠菜半年粮:指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

[3]白甘土:又名观音土,一种白色的黏土。


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专栏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

团队历时5年多,采访了120多位红旗渠修渠劳模、普通民工及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整理出近120万字的访谈内容,形成117篇人物口述录。

红旗渠精神口述史,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场景,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天斗地的劳模风采。

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专栏,从《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一书中节选精彩内容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合作办班:

0372-6186602
0372-6186620

办 公 室:

0372-6186601

传  真:

0372-6186611

邮  箱:

hqqgbxyjwb@163.com

网  址:

www.hqqgbxy.com

学院地址:

河南省林州市学院路1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24 红旗渠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工信部ICP备案:豫ICP备15028963号-2